星期四, 11月 09, 2006

拒絕白領貧窮 力爭上流勝組

【30 雜誌】第27期

不是危言聳聽,但從財務的角度來看,30世代的處境還真有點像「溫水中的青蛙」,一份表面光鮮的白領工作,一份看似不差的薪資待遇,三不五時上餐廳犒賞自己當然不是問題,甚至有時狠下心來,3、5萬元的名牌貨也買得起。只是,當我們偶爾靜下心來想想未來的時候,龐大的購屋貸款、子女教養基金、退休生活老本,卻又不得不令人覺得窮酸不已。

當然,人生各有選擇,也許你不買房子、不結婚、不生小孩,但你能不退休或不被迫退休嗎?想想,沒有房子、沒有孩子的一個人退休生活,財務壓力應該也不會比別人輕鬆吧?

我們是不能不急的,縱使工作不會突然人間蒸發(這年頭誰敢保證?),但薪資的緩慢不動、存款孳息少得可憐,甚至已經連物價的攀升都追趕不上了。社會財富分配上,30世代白領工作者的「下流化」,並不只是國外新潮的流行口號而已,在台灣,證據也已一一浮現。

「下流」世代真無奈?

針對台灣30至40歲受薪階級的財務現況與理財信心,《30雜誌》最新的調查發現,若將受訪者分為年入逾百萬的「上流組」,以及年收入60萬元以下的「下流組」比較,無論是在收入增加速度、理財行為和心態等層面,兩組之間都有漸行漸遠的趨勢。

財富、心態都上下分流

調查顯示,「上流組」當中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近一年的收入狀況優於前一年,且薪資均有獲得調升;相反的,「下流組」當中收入優於前一年的人則僅有26%,並且有66%的受訪者,近一年未獲得任何的薪資調升。

更糟糕的是,從理財行為來看,「下流組」受訪者的行為表現明顯消極。據調查,收入百萬者當中,超過六成的受訪者有進行投資理財,其中近一年以來有獲利者多達50%;然而,「下流組」的受訪者則有近六成沒有進行任何投資理財,而藉由投資獲利的人,比例也不到四分之一。

另一方面,面對未來的財務壓力,七成五的「下流組」受訪者沒有執行任何改善計畫;相對的,超過半數的「上流組」,則正在透過積極的理財計畫改善財務壓力。此外,有接近八成的「上流組」有信心能在退休之前存滿千萬元;相反的,接近九成的「下流組」,認為退休前存夠千萬元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消極的行為來自消極的心態,當調查問及:「你未來一年的財務狀況會變好?或者變差?」,過半數的「下流組」勾選後者,「上流組」則有55%認為明年會更好。


調查的背後,隱隱浮現一個白領階級的財務黑色陷阱:貧富失衡的現實令人無奈、無奈令人消極、消極令人無為。57%的白領上班族目前沒有任何投資理財行為、75%則沒有針對未來財務壓力採取任何理財計畫。無為,讓白領上班族宿命地遵循日本趨勢觀察家大前研一「M型社會」的預示,持續向下沉淪。

上一代的經驗不管用了

「消極?話不能這麼說,我不想賠錢,所以只能把錢放在銀行裡,不要跟我說銀行利息很低這種話,我聽過太多投資賠錢的例子了。」過去七年在上市公司高林實業擔任汽車貸款業務員的小陳,不平地說:「尤其,我現在的情況更是賠不起!」今年8月,公司決定裁撤小陳所屬的部門,忽然,一份辛苦但穩定的工作就不見了。

「當時選擇在這家老字號的上市公司上班,就是以為比較穩,加薪速度慢一點沒關係,慢慢存錢,一樣可以顧好自己的家庭,就像我的爸爸一樣。」幾十年前,小陳的父親在台北南港繼承了一小塊畸零地,搭起鐵皮屋,擺放著簡單的加工設備,就這麼做起家庭工廠的小生意,敲敲打打,一家六口辛苦卻也衣食無虞地生活著。

「以為可以像爸爸一樣,穩定工作,慢慢改善生活,但現在,我沒收入,要支付房貸,銀行存款只能再撐幾個月,對於兒子未來的教育金,想都不敢想。退休金?先找到工作再說吧!」

購屋成家、教養子女、退休養老,人生三大基本需求,小陳的爸爸一步一腳印地慢慢達成。但對小陳來說,雖然踏入職場以來也是這麼一步一腳印地走著,距離卻是愈來愈遠。小陳不是特例,《30雜誌》的調查顯示,子女教養、購屋、退休等人生基本需求,正是最令30世代感到壓力的財務關卡。

「老爸總是說,只要認真工作,乖乖地把錢存在銀行,成家立業其實不難。我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總之,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小陳困惑地說。

哪裡出了問題?「問題就在這裡!」新光投信策略投資處協理賴冠吉攤開台股長線圖,指著這條陡峭走高之後漸趨平緩的指數曲線:「你看,以前台股是這種漲法,投資人每天7%、7%地賺,會這樣漲,是因為台灣自70年代以來所累積的經濟成長力道瞬間爆發,當時,台灣每年的經濟成長率是兩位數。」

跟美好時代說拜拜

高度成長的經濟,忠實精準地分配予每個努力打拚中的台灣人,相對於今日白領階級貧窮化,那個年代中產階級正在興起,30世代對於未來充滿希望,相信只要肯拚就能贏。

80年代,定存、股票隨便賺

小陳的爸爸,以及多數30世代的父母輩們,就在此時開始拚搏財富人生。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自1981年初至1991年初,工商服務業經常薪資平均水準從每月8946元直奔2萬1399元,成長率高達139%以上,而同期國內消費物價指數漲幅不過只有22%。於是,80年代的朝九晚五上班族,單單僅靠薪資成長,就能為自己的物質生活有效加分。

「認真工作,然後把錢放在銀行裡……」小陳的爸爸沒有亂說,在他的年代,銀行存款利率總能遠遠高過物價漲幅,依據中央銀行資料,1982年至1991年間,一般銀行平均存款利率約為6.23%,其中最高時甚至可達9.57%。換言之,即便是用最「傻瓜」的理財方式,把錢放在銀行裡賺取存款利息,財富增加的速度也能明顯高於物價漲幅。

如果心態更是積極,不以賺取利息為滿足,那麼,股票市場也提供了絕佳的財富翻倍機會。1986年,加權指數首度突破一千點,台灣過去所累積的經濟成長終於化成最實質的股市推升力道,指數一路狂奔至萬點以上,投資人在還不懂得什麼叫做「資本利得」的時候,就已賺進數以倍計的資本利得。

薪水、存款、投資,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愈來愈有錢」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事。幾乎不必多想什麼理財策略,當年的30世代,財富水準可以自然而然乘勢而上。

30世代,薪資、利率跌停板

相對的,當今30世代若也跟著總體經濟的趨勢「自然而然」,那麼,結果卻是財富「順勢而下」。從1996年開始看起,十年之間,工商服務業平均薪資的成長率僅有23%,遠遜當年。尤有甚者,2001年至今,薪資漲幅為5.5%,物價漲幅則為4%,薪水成長幾已無法改善生活。而若理財態度消極,只把薪水存入銀行尋求固定收益,那麼,存款孳息的速度更是令人難堪,1996年至今,銀行存款平均利率只有3.58%,最低時更是僅有1.14%。

至於股票市場,「基本上,從2001年至2004年,可稱得上是台股的『微利時代』。」賴冠吉表示,此階段台灣經濟進入成熟期,經濟成長已無法支撐股市續創新高,而隨著股市效率化、產業變動速度加快等趨勢,選股操作的難度也已大幅提升。「說到2004年以後的台股,我覺得,可以稱作『無利時代』了。」

簡直,30世代白領工作者的處境像是「溫水煮青蛙」── 安逸的工作,薪水不漲;消極地理財,存款孳息少得可憐。表面看來一切穩定,然而隨著物價緩緩加溫,漸漸的,白領階級可能連人生基本需求都無法達成,遑論提升生活水準。就算期待投資股市尋求翻身,無奈股市操作難度大幅提高,獲利不易。

消極、積極決勝負!

縱使大環境是艱困的,但生命終將努力找到自己的出路、跳出困境,而這個著力點,往往就是透過「理財」。像台新銀行副總經理仲向榮,從月薪2萬元開始拚起,利用各種強迫儲蓄的工具進行理財,40出頭的年齡已經累積令人欣羨的財富;而在外商公司工作的魏懷雋,則是擅於投資新興市場股票,雖然不到40歲,投資布局的規模卻已動輒千萬。兩者即便策略不同,但卻都把「理財」當作財富躍進的重要基石。

「消極」與「積極」,這個心態層面的基本差別,的確就是「下流」與「上流」之間的首要分水嶺。消極者跨不出躋身上流的第一步,相對而言,積極者則樂於建立正確理財觀念,並且進一步地尋求最適合自己的理財工具與策略。

投資機會百花齊放

雖然,這個年代的經濟成長不如80年代,但理財工具與策略的選擇卻比以往廣泛而多元。賴冠吉舉例:「以前股市好,沒有投資機構會發展保守型投資工具;但現在,市場上有一堆保守型投資工具可供選擇。」經濟成熟代表著金融環境發展亦趨成熟,在這個環境裡,理財工具的型態多元,投資範圍也更加廣闊,總有一些工具能夠像是80年代的銀行定存一樣,提供風險極低但年利率超過通膨率的固定收益報酬。此外,世界上也總有一些市場及產業正在風起雲湧,就像80年代的台北股市一般。

「以取代定存的理財工具來說,單是狹義地看,可以選擇的方向就有很多。」陽信銀行財富管理部經理汪建義表示,包括債券基金、房地產證券化、金融資產證券化基金等,都是風險有限而又能夠提供固定收益效果的理財管道。此外,德盛安聯基金經理人陳嘉平則指出,包括新興市場崛起、嬰兒潮步入老年所帶動的醫療生化產業、替代能源商機等,這些未來長期向上的趨勢,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絕佳資本利得投資機會。

無論如何,薪水漲不漲或許不是自己所能掌握,但是藉由投資理財掙得財富,卻是百分之百地操之在己。面對白領貧窮化,掌握正確理財觀念與策略的30世代,還是可以像爸爸媽媽一樣,許自己一個穩穩向上的財富人生。

詳全文 >>

過去半年 5成投資者虧損

想要成功累積退休金並不容易。壽險業者最新調查,超過5成的受訪者過去半年的投資都處於虧損狀態,虧損很多甚至入不敷出者近3成,顯示正確投資的確有困難度。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人人都在想怎麼存退休金,但根據大都會國際人壽與鉅亨網日前進行的「理財痛苦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在1629位調查者中,不分性別及年齡,有一半以上受訪者承認,過去半年進行的理財投資都是虧損。

大都會國際人壽資深副總經理孟子文表示,現代人都意識到退休規畫要提早,以保障將來的退休生活。根據主計處資料,台灣的男性平均壽命是73.7歲,女性為79.8歲。也就是說,若一個人在65歲退休,還有超過3000多個日子要過,漫長的退休生活需要有可靠的經濟來源。

但透過投資達到累積退休金的目的並不簡單,因為投資畢竟有風險。大都會調查顯示,僅有不到1成的受訪者表示,過去半年的投資有獲利。

這些投資獲利者是靠什麼工具,達到累積退休金目標?調查顯示,多數人的投資理財還是集中在股票(31%)、購買基金的有30%、買保險的有28%,選擇不動產投資的僅4%,而沒做任何投資者占受訪者的6%。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2006.11.08 02:06 am】




我寫在後面............

我這幾年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與精神研究金融商品,有股票,期貨,選擇權,信託,不動產證券化,金融證券化,外匯,債券,私人銀行,基金,保險,一堆的技術分析,跟名人的投資術。零零總總的一大堆,全部自己來,繳了一堆學費,有些賺,有些賠,算一算,除了徒增煩惱外,也是白搭一場。最後得出的心得,如果選擇了一個簡單又正確的投資,其實是可以不用把自己弄的這麼複雜,台灣的媒體資訊複雜又錯亂,如何解讀出一個簡單又安全的投資法則,說穿了,做了這麼多複雜的投資,無非是希望自己的家庭成員能有更好的經濟基礎面對現在,與未來自己的退休養老生活。細細體會先進國家的退休老人,為何他們可以在辛苦的大半輩子後,輕鬆的享受退休生活,不正是他們於年輕時所常期累積與投資的退休商品,因為他們相信,所以老時即能擁有!能夠相信政府的監管能力,有時也是件很幸福的事,那你相信中華民國政府嗎?

詳全文 >>

一步步穩紮穩打 富足退休不是夢!

退休之後您想做什麼?是開創人生的第二春?還是涉獵年輕時沒機會參與的領域?彌補從前沒時間和親朋好友相聚的遺憾?要好好享人生遊歷世界?彷彿好多夢想都想在退休後一一實現。不過,實現這些夢想的前提是,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至少要達到退休前的七成,才能夠支應富足的退休生活。

根據行政院統計處民國88年老年人口分析資料顯示,有21%的老人入不敷出;89年台灣地區老年狀況調查更顯示,有70%的老人需要/很需要經濟補助。而且雖有勞退新制,但要完全支應富足的退休生活,仍有一定的難度。根據勞工個人退休金專戶試算(網址http://web.cla.gov.tw/trial/),假設平均薪資為34,168元(2005/2主計處統計),勞退基金年獲益率6%,工作年資為25年,法定最低提撥率6%。試算出來可領的月退休金僅13,538元-所得替代率僅20%,距離理想的60-70%所得替代率仍有一段差距!

也許因為退休金的儲備期很長,所以儲備退休金的重要性很容易被遺忘,等到真的屆臨退休,面對逐漸失去的工作能力、大不如前的體力,才開始煩惱退休生活,總是有些時不我予的感嘆。退休理財就像是一場棒球賽的開打。只有一步步穩紮穩打,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每推進一個壘包,就像一步一步邁向富足退休之路,如果把一壘比喻成「覺醒」、二壘是「計劃」、三壘是「行動」,最後回到本壘,則是需要「專業協助」。

如果您已經警覺到退休金可能不足,應該開始準備籌備退休基金了,那麼,恭喜您,您已經站上一壘。想再前進到二壘,則須擬定計劃。假設想要備足1,000萬退休金,若選擇年報酬率10%的投資工具,預計10年後退休,現在每月要投資48,413元;若提早開始準備,20年後才要退休,現在每月只要投資13,060元,顯示退休理財越早開始越有輕鬆(此為假設投資工具年報酬率以複利試算的結果,非對投資工具未來績效之保證)。目標確立後,接下來就要付諸實行,並且建構核心基金投資組合、慎選投資工具,退休基金不以短線進出賺取差價,而是追求長線穩健成長,最好選擇長期穩健增長的投資工具,同時考量報酬與風險的平衡,才能順利推進到三壘。例如,長期績效穩健、波動較低的全球股票型基金或美國大型票型基金適合做為核心投資,投資屬性積極的拉丁美洲股票型基金,則要視自身情況做適度的階段性投資。

至於想要輕鬆回到本壘得分,基金公司、理財顧問的專業協助在理財過程中則扮演著重要角色,建議您可選擇歷史悠久、信譽佳、研究團隊經驗豐富、研究據點遍佈全球、市場基金資訊豐富的基金公司,才能讓您投資少一點波動,多一份信賴安心。建議您及早開始退休理財、選對投資標的、持之以恆的投資-那麼,相信富足退休將不再只是夢想!

文:黃琡珺 2006/10/16

詳全文 >>

邁向富豪的投資理財三步驟

富比士雜誌(Forbes)公佈2006年美國400大富豪的排行榜!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茲、與股神巴菲特再度蟬連冠亞軍!今年榜上有名者,身價至少10億美元,尤其冠亞軍,龐大的財富、和創造獲利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但他們不僅是守成,如何讓名下的資產,以較令人安心的方式長期增值,才是最重要的。「開源」的能力人各有異,但是經營、並讓資產穩健成長,卻是人人可以實踐。蓋茲和巴菲特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有人形容蓋茲如果在路上掉了仟元美金,他不會浪費時間去撿,因為在他彎腰起身的四秒鐘內,已經把這一千元美金賺回來了。這雖然只是個玩笑話,但也可以看出全球首富賺錢的能力。不過實際上蓋茲不僅開源,也節流。一次他和朋友去希爾頓飯店,友人建議把車停在飯店的貴賓車位,蓋茲堅持:「他們超值收費,要花12美元,這可不是好價錢。」-儘管是小錢,也要將每一分錢發揮最大的效用。除了節流,蓋茲管理資產也有一套。除了微軟公司的大量股份之外,其餘大部分都投資在美國債券上面,另搭配少許的外國債券。因為介入的是較高風險的科技產業,為了讓資產長期在穩定中成長,選擇搭配較為保守的標的,以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

戴著大眼鏡、鍾愛櫻桃可樂、世界第二大富豪巴菲特,投資勝績彪炳。但我們關心的是,什麼樣的投資理念讓他能夠為波克夏、和股東創造優異的報酬?其實就是「價值選股、分散投資、並長期持有。」譬如說,巴菲特總是在景氣不佳時以低價購入股票,並長期持有。景氣不好時投資人對股市及企業獲利悲觀,股價容易被低估。而巴菲特所謂的長期持有,不是台灣投資人的一年半載,他手中的持股都已握有數年甚至數十年,他曾表示:「我們偏好的投資期限是永遠。」投資在嚴格篩選、獲利穩健、競爭力強、未來具成長性的企業,一旦買入,不論市場氣氛好壞都緊握不放。此外,巴菲特投資的項目廣泛,像是保險、房地產、鞋類生產、可樂、飛機、刮鬍刀等,適度分散資產以降低風險。

如果想要融合應用兩大富豪的投資理念,雖然我們沒有富豪們那麼會賺錢開源,但至少可以從「節流」做起,只有先存筆錢,才有投資的本錢,並且要善用每一分錢--把錢放在可以長期穩健成長的投資工具上,才可以享受錢滾錢的複利效果。

接下來的關鍵就是「資產配置」,蓋茲用「債券搭配股票以平衡風險」值得參考。展望國際金融市場的脈動,美國暫停升息、商品價格價跌舒緩通膨壓力、加上第四季傳統旺季行情的到來,國際股市行情可期。但今年五月以來,股市震盪,相對而言具有穩定的配息,和反股市走勢的債券,亦值得投資人留意佈局。

最後一個步驟就是跟隨巴菲特的價值理念,「嚴選價值投資的標的之後,長期持有」,不隨消息面的風吹草動而團團起舞,讓時間複利自動為我們的資產穩健增值,達成理財、富足人生的終極目標。

文︰黃琡珺 2006/10/02

詳全文 >>

做好股債資產配置 輕鬆退休沒煩惱

根據美國勞工局統計,一百個人當中,只有五位可以富足退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在退休金準備一途上功敗垂成,關鍵就在資產配置不當與理財計劃半途而廢,未能長期、不中斷地執行。根據資料顯示,長期追蹤美國八十個大型退休基金的操作績效,以及一些金融機構的研究顯示,這些退休基金的成功關鍵,不是選股功力(占四.六%),也不是看對進出場時間(占一.八%),而是適當的資產配置(占九一.六%)。

根據理柏資訊統計,過去15年MSCI世界指數和花旗全球政府債券指數的表現,兩者的新台幣累積報酬率分別高達344.83%和239.86%,同期間的波動風險則各為3.83%和1.86%,但兩者的相關係數卻為-0.038 (理柏資訊,波動風險為原幣計價之月標準差(非年化),相關係數為彭博資訊統計,均截至2006年8月底)。

許多投資人可能因此認為投資股票的風險雖高,但由於預期的報酬也高而因此忽略了債券資產的重要性,根據理柏資訊統計,2000年至2002年的網路泡沫和911恐佈攻擊期間,三年來MSCI世界指數下跌35.13%,但花旗全球政府債券指數卻逆勢上漲33.30% (理柏資訊,台幣計價至2002年12月底),這顯然證明了投資除了堅守長期投資外,股債資產的適當配置也佔有重要的影響力。

建議投資人可以先依據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加上所規劃退休理財投資需要的時間長短如10年、20年或30年來逐漸調高退休理財投資組合中債券資產的比重即可,20~30歲的年輕人,投資組合中的債券比重只要約20~30%即可,但40~50歲的投資人,就應該逐漸提高到40~60%以上,至於60~85歲以上的投資人,由於風險承受度最低,債券比重宜持有九成以上或完全持有債券。但最重要的是,退休理財是長期計畫,千萬不要短線操作追逐一時的明星類股或產業以避免追高殺低,不但勞心費神且還會瘦了荷包。

文︰黃琡珺 2006/10/02

詳全文 >>

你不理財 財怎麼會理你?

最新一期的《30雜誌》在11月號中針對台灣30至40歲的受薪階級做了一份理財調查,意外發現,年收入超過百萬元的族群中,逾半近一年的收入優於前一年,且高達六成有進行投資理財,近一年來有獲利的也多達50%。但年收入低於60萬的族群中,收入優於前一年的只有26%,且有66%近一年未獲加薪,但更糟的是,還有近六成沒有進行任何投資理財,顯然有往兩極化發展的趨勢,似乎與日本趨勢觀察家大前研一所預示的《M型社會》不謀而合,顯然台灣的受薪中產階級目前正面臨向下沉淪或向上提升的關鍵點。

貧富失衡的現實雖然令人感到無奈和消極,但如果每個人在面對未來的財務壓力時,沒有任何改善的計畫,那無疑就註定了未來向下沉淪的結果,但如果能積極的認清事實了解狀況,透過適當的理財計畫來改善財務狀況,就有讓自己和家人有了向上提升的機會。建議投資人應先於每月扣除必要支出後,以超過薪資所得的1/3做為定期儲蓄或理財的目標,加上所規劃的理財投資目標所需要的時間長短如10年、20年或30年來選擇投資適當的工具。

全球股票型基金由於所投資的國家和產業均十分多元分散,因此對於想要追求資產增值,但是又不想承擔過高風險的一般小額投資人和受薪階級的上班族而言,可說是最適合的入門型基金。根據彭博資訊統計,MSCI世界指數過去十年的年平均報酬率仍達8.06%(台幣計價至2006/10/31)。此外,還可以再依據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選擇獲利空間相對寬廣、未來長期經濟成長潛力較高的拉丁美洲或新興東歐股票型基金投資,加快投資致富的時程。而透過定期定額投資不但能發揮時間複利的效果,更能達到分散進場時點和降低平均成本的優勢,長期投資便有機會讓資產增值、累積可觀的財富。

文︰黃琡珺 2006/10/02

詳全文 >>

分紅保單 像股票配息

「分紅保單,到底如可分紅?」,壽險市場的分紅保單已漸成主流,許多保戶對於壽險公司如何分紅,一知半解。

保單分紅的主要來自死差、利差、費差三項,若分紅保單的實際死亡率低於預期就會產生「死差益」,必須歸還給保戶;而「利差益」是壽險公司將收取的分紅保單保費拿去投資運用,若實際投資收益高於保單時的預定利率,就會產生「利差益」;至於「費差益」方面,是指壽險公司承攬保單所產生的業務費用,若實際發生費用比預期低,就會產生費差益。

市售分紅保單的分紅基礎又分為「二利源」及「三利源」兩款分紅基礎。所謂「二利源」分紅基礎,僅考慮「死差益、利差益」兩項,採行的公司有台壽、保誠、紐約人壽;而「三利源」分紅基礎為「死差益、利差益、費差益」,採行公司計有富邦、國泰、中國人壽。

分紅保單就像投資股票會分股息、股利一樣,如何選擇好公司投資?富邦人壽表示,要領其實很簡單,只要把每一家壽險公司的損益表攤開比較,哪一家保險公司最賺錢,便可輕易了解哪家壽險公司的分紅保單可分配到最多的紅利。



我寫在後面............

台灣分紅保單要等公司賺錢才分紅,公司沒賺錢就不分紅!

爭議就是這樣來的!所以...長期被欺負的台灣人,就對很多事充滿恐懼與不信任。

這要怪誰,我也不知道...
美國人有個很好的優點“信任“,因為相信,所以擁有。過美國海關時,他問你有沒攜帶肉類食品,你答沒有,他就說OK,也不翻你行李,因為信任,人民因為信任,所以國家強盛。我不是崇洋媚外,只是就事論事,我也可以舉出美國人討厭的地方,跟台灣人可愛與美麗的地方。

CICA LIFE的分紅保單,是屬強制分紅制,在你一繳清當期保費後,公司隨即給予分紅,至於分多少?採逐年增加模式,依不同產品,分紅係數也不同,以30歲Dynasty為例,首年為2.3%~第二十年為43.9%,分紅金額接近保費一半。當然沒有分紅保單不分紅的事情發生,原因是什麼?企業如果只在乎自身利益,別肖想以後的給付會順順利利。就是因為很多無賴保險公司政策,讓多數人對境外產品更是怕怕,怕糾紛,怕不理賠,怕.....很多!
別忘了這個信念,“因為你相信,所以你擁有!“



詳全文 >>